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(公元255年3月23日),刚刚平定了“淮南二叛”的司马师在许昌病逝。在许多历史学者和大众的印象里,司马师的去世与孙策的死去类似,似乎对后续历史的发展几乎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。然而,深入阅读后续的史记记录,我们会发现,司马师的去世实际上引发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,最终导致了“八王之乱”的发生,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?
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,在司马懿去世后,他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最高统治者。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司马师一生有过三个妻子,却只育有五位女儿,竟没有一个儿子。眼看家族传承无望,司马师无奈之下收养了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,作为养子以延续司马家的血脉。按照常理推测,如果没有意外,司马师去世后,家主的地位理应传给养子司马攸。
正元二年(255年)司马师去世后,司马攸被封为舞阳侯,这是对司马懿、司马师爵位的延续,也等于是公开宣告司马攸为司马懿的合法继承人。然而,司马攸那时仅十岁,根本无法掌握实权,反而大将军的权力和众多实权官职则传给了他的大伯司马昭,而不是他的养子司马攸。
展开全文
这使得曹魏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变成了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,而非他的养子司马攸,这一决定使得司马家的嫡系传承出现了重大变化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司马攸毕竟是司马昭的亲儿子,只要司马昭愿意,未来也能将权力传给司马攸,实现权力的合并。但因多种原因,在司马昭临终之际,决定将王位传给了长子司马炎,即后来的晋武帝。
司马昭将王位传给司马炎,造成了两个显著的后果:首先,既然本应由司马师一系继承司马懿正统的权位可以被司马昭篡夺,那么司马懿其他的后代同样也可以对正统——即西晋帝位发起挑战。这一行为可以说打开了“兄终弟及”与“父死子继”的等同之门,激发了司马家其他成员的野心。其次,作为司马师嫡子的司马攸自然会对司马炎的帝位构成威胁,促使司马炎极力捍卫“父死子继”和“嫡长子继承制”,最终将位传给了“正统”的嫡长子司马衷(晋惠帝)。然而,晋惠帝虽然被视为“正统”,却因其缺乏治国能力,导致皇权形同虚设,无法有效压制宗室和外戚的权力,最终直接引发了“八王之乱”的爆发。
综上所述,司马师的早逝使得家庭权力并未按照“父死子继”的传统传给司马攸,而是实现了“兄终弟及”,这造成了司马昭将权柄转交给司马炎的局面,进而引发了后来的景帝与文帝的争斗,导致了晋惠帝的登基及其周围王公贵族们野心的膨胀。而晋惠帝的统治无力遏制这些野心,最终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